10 月 20 日,2025 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北外滩 “世界会客厅” 收官,八项覆盖安全保障、金融保险、数字智能的重磅成果集中亮相。这些以 “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的成果,不仅彰显我国在航运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引领地位,更从标准构建、装备升级、风险防控等维度,为全球航运业破解 “低碳转型” 与 “效率提升” 双重命题提供 “中国方案”。
海上交通安全领域的三项成果率先勾勒行业发展新基准。《我国初步建成绿色船舶和海上设施技术规范体系》正式落地,该体系涵盖绿色船舶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明确氢燃料动力、碳捕捉装置等新技术应用标准,为全球绿色航运装备研发提供技术参照。同日成立的海图服务创新联盟,首批推出 S-100 国际标准数据共享、“海陆融合一张图”、AI 智能航线规划等 8 项服务,可将船舶航线规划效率提升 30%,助力构建 “陆海空天” 一体化航海保障网络。
现场最受瞩目的 “深达号” 深潜水工作母船交付列编,标志我国应急救捞装备跻身全球顶尖水平。这艘总长 177.1 米、满载排水量 4 万吨的 “大国重器”,续航力达 1 万海里,可在 12 级台风海况下开展 300 米饱和潜水作业,其集成的抢险打捞、海洋工程勘察等四大功能,将填补远海深水应急救援技术空白。
金融与保险板块的成果则为航运业筑牢风险 “防护网”。全新建立的中国沿海成品油运价标准体系,通过优化运价指数算法、纳入新能源运输成本因子,为市场定价提供动态化、精准化依据,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保赔险入会总吨突破 1 亿大关,较 1984 年成立初期增长 212 倍,年均增幅 14%,成为亚洲首个跻身全球保赔协会前十的机构。针对新能源汽车海运火灾频发痛点,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发布的 “电动汽车航运火灾减损方案”,通过舱体分区设计、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规范,将海运事故率降低 40% 以上。
数字智能领域的突破更让航运 “智造” 加速落地。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 “船舶建造小组立无人产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钢板切割、部件焊接、质量检测全流程自动化,将建造精度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内,生产效率提升 50%。中远海运散货、中远海运重工与中国船级社签署的 “基于数字化交付的概念性数字船舶” 合作协议,以 32.5 万载重吨矿砂船为示范,将船舶设备参数、运维数据等纳入数字平台,为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础。
此次论坛发布的多项成果,背后均离不开 CAE 仿真分析与有限元技术的深度赋能。在航运装备向 “更绿色、更智能、更可靠” 转型的过程中,仿真技术正从 “辅助工具” 升级为 “核心创新驱动力”,从设计源头破解传统研发 “试错成本高、周期长” 的痛点。
在绿色船舶研发中,流体仿真技术成为降低能耗的关键。针对 “深达号” 等大型船舶,工程师通过 STAR-CCM + 等工具构建全船流场模型,模拟不同航速、海况下的兴波阻力与粘压阻力,优化船体线型与球鼻艏结构,使船舶航行阻力降低 12% 以上,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约 800 吨。对于氢燃料动力船舶,热仿真分析可精准模拟储氢罐与动力系统的温度场分布,通过优化隔热材料选型与散热管路设计,避免氢燃料因温度波动引发的安全风险,为绿色动力技术落地提供保障。
结构安全优化领域,有限元分析展现强大效能。在 “深达号” 潜水作业系统研发中,ANSYS APDL 建立的金属框架力学模型,可模拟 300 米水深压力下的应力分布与疲劳损伤,通过拓扑优化减少非承力结构重量 15%,同时确保结构强度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最高标准。船舶建造阶段,仿真技术还能预判焊接过程中的热变形,通过优化焊接顺序与参数,将船体变形量控制在 2 毫米内,大幅降低后期校正成本。
在智能航运场景,多物理场仿真推动技术融合创新。针对 “数字船舶” 项目,工程师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模拟船舶在风浪中的摇摆姿态,结合控制算法仿真优化减摇鳍与舵机协同策略,使船舶横摇角度减少 60%,提升航行稳定性与货物安全性。对于船舶无人产线,仿真技术可构建 “虚拟产线”,模拟机器人焊接路径与设备协同流程,提前发现工序冲突问题,将产线调试周期缩短 40%。
从绿色船舶设计到智能装备研发,CAE 仿真分析正打通航运装备全产业链创新链路。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与 AI 算法的深度融合,仿真技术将进一步实现 “设计 - 测试 - 运维” 全流程数字化,助力航运业突破技术瓶颈,加速向 “高效、低碳、安全” 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