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 “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实施超常规攻关” 的部署,跳出传统科技发展框架,以 “清单式聚焦 + 体系化支撑” 的双重逻辑,为 2026-2030 年科技自立自强划定核心赛道。这一战略布局不仅瞄准 “卡脖子” 技术的单点突破,更致力于重构我国高端制造的创新生态,标志着科技攻关从 “分散发力” 向 “精准突围” 的深度转型。
此次规划的核心看点,在于 “超常规” 并非简单的资源加码,而是制度设计与创新模式的系统性革新。在攻关领域选择上,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的 “三驾马车” 定位极具战略深意:三者分别对应电子信息产业的 “大脑”、制造业的 “心脏”、数字经济的 “底座”,构成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链。规划明确提出集成电路聚焦 7nm 以下先进制程与 EDA 设计工具的垂直整合,工业母机主攻高精度数控机床核心部件自给,基础软件加速 CAD/CAE 工业软件与操作系统进口替代,这种 “抓主要矛盾” 的清单式布局,避免了以往攻关的 “撒胡椒面” 问题,确保资源向关键环节集中。
新型举国体制的升级赋能,成为超常规攻关的核心保障。与传统模式不同,“十五五” 时期的举国体制更强调 “市场导向 + 政府协同”:一方面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统筹战略科技力量,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壁垒;另一方面赋予企业创新联合体牵头权,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形成 “需求牵引研发、研发支撑产业” 的闭环。配套政策同样力度空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战略性倾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破解 “研发投入大、转化效率低” 的行业痛点。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此次攻关布局正在重塑我国科技发展的 “底层逻辑”。以往核心技术突破多依赖单点突破,而 “十五五” 规划更注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集成电路的先进制程突破将带动设备、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升级,工业母机的国产化将为高端制造提供装备支撑,基础软件的自主可控则为数字经济筑牢安全底座。这种 “以点带面、系统推进” 的思路,不仅能快速填补技术空白,更能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 “突破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业” 的乘数效应。
业内专家指出,超常规攻关的本质是 “用时间换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压缩技术追赶周期。随着各项举措落地,我国将逐步改变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被动局面,从 “跟跑” 向 “并跑”“领跑” 跨越。但同时也需认识到,核心技术突破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与持续投入。“十五五” 规划的部署,正是以战略定力破解短期焦虑,以系统思维应对复杂挑战,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更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