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4 日,以 “产教融合,智创未来” 为主题的 2025 AI + 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嘉定隆重举行。大会由上海大学、嘉定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嘉定基地联合多机构主办,汇聚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科研团队、头部制造企业及仿真服务机构代表近 400 人,围绕 AI 与工业软件深度融合、国产 CAE 仿真软件突破、有限元分析技术落地及仿真分析服务外包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 “技术 - 人才 - 产业” 协同解决方案。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程鹏在致辞中指出,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 “数字底座”,而 CAE 仿真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作为工业软件的核心分支,更是破解高端制造 “卡脖子” 难题的关键。当前上海正加速构建 “基础软件 - 工业 APP - 仿真服务” 全链条生态,嘉定区凭借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优势,已成为国产工业软件的重要 “试验场”,未来将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推动仿真分析技术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同时鼓励仿真分析服务外包模式创新,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应用门槛。
嘉定区委书记肖文高表示,作为制造业重镇,嘉定近年来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已与上海大学等高校共建 “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CAE 仿真平台的 AI 轻量化算法等技术。此次大会落地嘉定,将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企业需求对接,尤其在仿真分析服务外包领域,计划培育 3-5 家具备全国竞争力的头部服务商,助力中小企业以 “轻资产” 模式享受高端仿真技术服务。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院士介绍,学校已构建 “AI + 工业软件” 创新体系,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网格剖分效率、CAE 仿真的多场景适配性等方面取得突破。例如,团队研发的 AI 驱动有限元分析模块,可将汽车零部件强度测试的计算时间从传统 4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同时联合企业开发仿真分析服务外包平台,已为长三角地区 50 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涵盖机械结构优化、流体动力学模拟等场景,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0% 以上。
大会成果发布环节亮点纷呈。上海大学校友企业昆仑数模正式推出国产大型通用 CAE 仿真平台 V3.0,该平台集成 AI 驱动的有限元分析模块、多物理场协同计算功能,可适配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领域需求,相比进口软件,采购成本降低 60%,且支持仿真分析服务外包的标准化接口,方便服务商为客户提供 “云端仿真 + 结果解读” 全流程服务。现场,该平台与上汽、商飞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用于汽车底盘结构优化、飞机零部件疲劳强度测试等项目。
此外,AI + 工业软件联盟正式启动,联盟首批成员涵盖 30 家高校、20 家制造企业及 10 家仿真分析服务外包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受聘为名誉理事长。联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共建 “国产 CAE 仿真与有限元分析技术数据库”,打破数据壁垒;二是制定仿真分析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规范服务流程;三是开展 “校企联合培养计划”,每年输送 200 名掌握 CAE 仿真、有限元分析技术的专业人才。
签约环节,6 个工业数字化项目集中落地嘉定,其中 3 个项目聚焦仿真技术领域:昆仑数模与嘉定工业区共建 “CAE 仿真技术中心”,将提供涵盖有限元分析、流体仿真的全流程服务;道简科技推出 “中小企业仿真分析服务外包套餐”,最低成本可实现产品的基础强度仿真测试;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国元证券合作设立 “工业软件成果转化基金”,首期规模 5 亿元,重点投资 CAE 仿真软件、有限元分析工具及仿真服务外包企业。
大会还设置 “院士圆桌论坛”“企业案例分享” 等环节。张统一院士指出,国产 CAE 仿真软件需在 “精度” 与 “效率” 上双向突破,建议通过 AI 算法优化有限元分析的计算逻辑;上汽集团技术总监分享了 “仿真分析服务外包的实践经验”,表示通过与外包服务商合作,企业每年可节省仿真软件采购及维护成本超千万元。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 AI 与工业软件的技术融合,更明确了 CAE 仿真软件、有限元分析技术及仿真分析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产工业软件的持续突破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我国智能制造将逐步摆脱对进口软件的依赖,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