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即将在北京亦庄开跑时间:2025-04-09 4月13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北京亦庄活力开跑,这一创新赛事将科技与体育完美融合,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此次比赛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意义非凡。 比赛起点为南海子公园南门,终点设在通明湖国家信创园,赛道贯穿当地科技与生态地标,风景与科技感兼具。目前已有24支来自顶尖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机器人队伍报名,它们将在这场赛事中一展风采。 为保障比赛顺利进行,赛事组委会做了精心筹备。在赛制上,遵循“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原则,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运动员将在起点同时鸣枪起跑。为确保人机安全,比赛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机器人虽与运动员共享同一路线,但各自拥有单独赛道。 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全程距离为21.0975公里,和人类马拉松赛程一致,这对机器人的性能是极大考验。全程共设置7个补给站,补给站提供参赛队更换机器人所需的电池、安全设备和一些辅助工具。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和保障团队将全程跟随,如果机器人出现突发状况,保障团队可以快速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机器人必须具有人形外观,且能实现双足运动,轮式结构的机器人不符合参赛要求。比赛允许机器人中途更换电池或整机接力,但每次更换罚时10分钟,最终成绩由完赛时间和换机次数综合评定。整体比赛时间在三个半小时左右,起跑采用逐个出发的形式。 3月28日晚,部分参赛人形机器人进行了首次路测,为正式比赛做准备。参与此次测试的6家机器人参赛队,占到了所有参赛队伍的近四分之一 。不同机器人各具特点,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身高1.8米左右,步幅较大,奔跑速度较快;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机器人身高大概1.2米,其先进的关节设计和驱动系统,赋予它高度灵活的运动能力,可实现快速移动、转向及复杂动作。在测试中,各队伍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天工机器人在测试6公里左右时,左脚脚踝处出现连接处断落,需更换机器人。 此次机器人马拉松无疑是对机器人最好的检测和考验。在长达21.0975公里的赛程中,机器人要持续保持稳定的双足运动,应对各种路面状况和可能的突发情况,这对其硬件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都是严苛的挑战。通过这样高强度、长距离的实战检验,能够直观地暴露出机器人在设计和性能上的不足,从而为后续的改进升级提供极具价值的方向,推动机器人在稳定性、灵活性、续航能力等多方面性能的提升。 在推动机器人升级和性能提升的过程中,CAE分析、仿真分析以及有限元分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以结构仿真为例,利用有限元分析将机器人的复杂结构离散成众多微小单元,通过模拟在马拉松比赛中可能承受的各种力学载荷,如奔跑时的冲击力、关节的扭矩等,能够精准地找出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这有助于工程师优化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重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让机器人在比赛中跑得更快、更稳。 散热仿真同样至关重要。在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中,机器人的电机、芯片等核心部件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散热,这些部件的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故障。通过CAE仿真分析,可以模拟热量在机器人内部的传递过程,优化散热结构和散热方式,如合理设计散热片的形状和布局、改进通风系统等,确保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温度,提升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机器人马拉松代表的是科技和产业的一场马拉松,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是一次科技和产业的起跑。”通过这场比赛,可以对机器人的通行能力、稳定性、姿态合理性、能源利用效率、控制算法等进行综合评价,推动具身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虽然比赛可能会出现机器人摔倒、缺零件、换电时工程师和操作手磨合问题等状况,但也正因为这是全球首个此类赛事,更需要大家以宽容和容错的心态看待 。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更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为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让人们对未来人机协作的发展充满期待。究竟哪些机器人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让我们共同期待4月13日的精彩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