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时代回应电池安全新标准深思汽车安全升级时间:2025-04-17 4月16日,宁德时代针对电动汽车用镍蓄电池安全要求的最新标准作出重要回应,此消息迅速在汽车行业掀起波澜。新标准中明确规定“电池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能起火,不爆炸”,这一严苛要求如同高悬的警钟,让车企和电池厂商深刻认识到提升电池安全性能已迫在眉睫。 回顾近期,多起汽车安全事故令人痛心疾首。不久前,在一条高速路段,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失控撞上隔离带水泥桩,紧接着车辆起火爆炸,车上人员不幸罹难。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这起悲剧再次将汽车安全问题,尤其是电池安全与碰撞后的应急处理机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另一起事件中,一辆汽车在行驶时与护栏发生碰撞,仅仅数秒后车辆便起火燃烧,现场触目惊心,车上人员受伤严重,事故发生后,家属质疑车辆的电池安全以及车企的相关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些事故不仅是对生命的沉痛警示,也反映出当前汽车安全领域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在技术层面,虽然汽车行业在安全技术研发上不断投入,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使用场景,现有的技术可能还无法完全应对各种潜在风险;在标准规范方面,尽管行业内已经制定了不少安全标准,但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部分标准存在更新不及时、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的问题。例如在电池热管理、智能驾驶系统的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标准的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脚步。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汽车安全性,行业层面已行动起来,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规范与要求。比如,工信部对智能驾驶相关宣传用词进行规范,禁用易引发误解的名词,突出驾驶员全程参与控制的重要性,也对车企的OTA升级频次、智能驾驶功能测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安全问题。而驾驶员作为汽车行驶安全的直接责任人,也应提高安全意识,时刻保持警惕,正确操作和使用车辆,不依赖辅助驾驶功能而放松对车辆的控制。 与此同时,汽车测试安全同样关键。通过各类测试,能够提前发现汽车在设计、制造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汽车测试往往成本高昂,像碰撞测试,不仅车辆本身是一笔开销,测试中使用的传感器、高速摄像机,以及价格高达数百万的碰撞测试假人,每次测试后的校准与更换费用不菲,多次测试下来,花费可能高达千万。那么,如何在保证测试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车企和电池厂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振动测试里,传统方式需要多次实际测试不同振动频率、振幅等参数组合下汽车部件的反应,消耗大量时间与资源。如今借助先进的CAE仿真分析技术,可在虚拟环境中构建高精度的汽车模型,模拟现实中各种复杂的振动工况,像模拟汽车在不同路况下行驶时受到的振动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将汽车部件划分为众多细小的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力学分析,提前分析出部件可能出现的疲劳点、应力集中区域等潜在问题。基于仿真结果,工程师便能有针对性地对设计进行优化,之后再进行少量的实际振动测试加以验证,这样既大幅减少了测试次数,又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降低了成本。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CAE仿真分析中的结构仿真、热仿真、流体仿真等技术手段在电池包、电芯模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结构仿真方面,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电池包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单元,对电池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强度进行模拟。在车辆遭遇碰撞时,通过模拟可以提前优化电池的结构设计,使电池外壳和内部支撑结构在受到强大外力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防止电池内部组件受损,从而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在模拟电池模组在长期复杂工况下循环工作时,能分析其结构件承受的随机振动、电芯循环膨胀、瞬态冲击等综合工况,精准预测模组结构的疲劳寿命,提前发现潜在的结构风险,从设计阶段提升模组结构的安全性能。 热仿真则聚焦于电池热管理,这对于确保电池的出色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就如同在车内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极易引发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等严重事故。借助CAE热仿真技术,工程师们能够模拟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情况,提前预测热失控的风险点。通过建立电池的热模型,分析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散热片的布局等对电池温度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散热方案,确保电池始终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还能通过模拟电池在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优化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提升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和安全性。 流体仿真在电池热管理中同样不可或缺,它主要研究冷却液在电池冷却系统中的流动特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这一CAE流体仿真技术,对冷却管道的形状、尺寸进行优化,确保冷却液能够充分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并且使冷却液在电池包内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流体仿真还能分析不同冷却液的热物理性能对冷却效果的影响,选择最适合的冷却液,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热管理效率。 车企和电池厂商需携手共进,加大在电池安全CAE仿真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创新。一方面利用仿真技术不断优化汽车设计与制造工艺,提升产品安全性;另一方面,在满足严格测试标准的前提下,探索降低测试成本的方法,例如通过数字化仿真减少实车测试次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安全标准,真正为消费者打造安全可靠的汽车产品,推动汽车产业朝着更加安全、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让每一次出行都多一份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