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车企集体表态:稳定供应商账期,以仿真技术驱动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7家车企集体表态:稳定供应商账期,以仿真技术驱动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旨在进一步规范汽车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账款支付行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消息一经发布,一汽、东风、上汽、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小鹏、小米等17家重点车企迅速响应,陆续发表声明,积极落实倡议内容,承诺稳定供应商账期交付,支付账期最长不超过60个自然日 。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整车企业为缓解自身资金压力,采取压低采购价格、延长付款周期等手段,将经营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供应商,导致其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风险增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创新活力。此次中汽协发布的倡议,明确了货物交付验收、账期起计、对账结算、款项支付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如货物验收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个工作日,账期起算时间为供应商交货并通过验收之日;鼓励使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对中小企业建议全部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倡导供货双方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每次合同签订的有效期不少于1年。


对此,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该倡议。他指出,整车企业延期支付货款会增加供应商经营压力,直接影响企业投入,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而此次倡议细化了执行要求,有助于引领行业企业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对促进汽车行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缩短货款账期,也有助于整车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质效,加快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做大做强。


在17家车企的声明中,我们看到了它们积极落实倡议的决心和行动。上汽集团表示,早在2025年6月就已正式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且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后续还将继续积极响应倡议;吉利汽车集团称会以切实行动在订单确认、交付与验收、支付与结算、合同期限等重点环节贯彻落实倡议,坚决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不合理结算方式;长城汽车全面贯彻相关条例要求,在支付方式上一律采用电汇和银行承兑汇票,杜绝电子凭证支付,并在已缩短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支付流程 。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若该倡议得以切实执行,将有助于解决行业资金周转问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当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生产节奏也将随之提升,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与整体竞争力。


若汽车供应链交付账期能够有效缩短,将为整个产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账期的缩短能让供应链企业的资金回笼周期大幅加快,企业无需将大量精力用于资金周转和风险应对,而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中,从而显著提升运营效率。资金压力的减轻,将激发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的热情——企业更愿意借助CAE分析、仿真分析服务外包代做等资源,利用结构仿真分析、热仿真分析、流体仿真分析、光学仿真分析、电磁仿真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全方位优化改良。


例如,通过结构仿真分析可以模拟汽车底盘、车身框架在碰撞、振动等复杂工况下的应力分布,优化零部件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热仿真分析能够精准模拟发动机、电池组等关键部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热量传递与散热情况,帮助企业设计更高效的散热系统,确保高温工况下的稳定性;流体仿真分析则可应用于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优化车身外形,降低风阻,提升燃油经济性;光学仿真分析在汽车大灯、抬头显示(HUD)等部件研发中,能够优化光线传播路径,提升照明效果和显示清晰度;电磁仿真分析可用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系统的电磁干扰问题,保障整车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


这些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零部件性能,更能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资金、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汽车产业链将真正实现从“生存保障”到“创新驱动”的跨越,构建起更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循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信部也将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交流会商机制作用,及时解决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 电话
  • 留言
  • 信息
  • 首页
  • www.yorshi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