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技术开辟临床应用新通道,设立相关费用项目
近日,国家医保局传来重磅消息,为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在已公布的30批立项指南中,新增100多项涉及新产品、新设备的价格项目,其中神经系统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 。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便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脑机接口,作为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搭建的一座“神经通信桥梁”,本质上是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它通过电极阵列精准捕捉神经元的瞬态信号,再经过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算法解码,最终转化为可驱动外设的控制指令,就如同给大脑安装了“蓝牙模块”。依据技术特点,脑机接口技术可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类。非侵入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但其信号分辨率有限,一般用于基础研究或简单的控制场景;半侵入式在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重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侵入式能获取高质量神经信号,为盲人视觉重建、记忆修复等高精度需求提供可能,不过存在引发免疫反应等风险。
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猛,在医疗康复领域成果显著。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脑控机械手”,助力截肢患者通过思维控制假肢抓取物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帮助截瘫患者自主站立及行走;上海瑞金医院完成全球首例“BCI控制人工膀胱”临床试验,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如今,国家医保局设立相关费用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降低患者使用成本,让更多患者受益。
此次国家医保局的举措,对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意义深远。经济层面,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市场信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推动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层面,更多患者将有机会接受脑机接口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科学研究层面,临床应用的开展将积累大量数据,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支撑,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对大脑奥秘的探索迈向新高度。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复杂思维与情感的解码仍是难题,信号的精准识别和处理有待提升;伦理层面,当技术能够读取思维、干预意识时,“认知自由”的边界变得模糊,神经层面的隐私泄露可能成为数字时代的重大隐患,引发公众担忧。未来,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协同合作,在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完善伦理监管框架,确保技术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让脑机接口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推荐
-
-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