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和号"震撼下线!西南隧道施工迎来超强装备时间:2025-04-08 4月8日,四川德阳的机械制造领域沸腾了!西南地区迄今最大直径的单护盾岩石掘进机——“福和号”,在万众瞩目中顺利下线。这台“钢铁巨兽”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我国隧道施工装备技术攀上新高峰,更为滇中引水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福和号”体型庞大,设计开挖直径达10.23米,机身总长约190米,总重量更是高达2500吨,最大总推力156728kN,总装机功率约10000kW。不久后,它将奔赴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大理I段香炉山隧洞6#施工支洞,承担起打通隧道的艰巨使命,助力滇中地区早日解决用水难题。 岩石掘进机作为隧道施工的“开路先锋”,工作环境恶劣,长期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行业痛点。在施工过程中,设备需持续对抗来自岩石的巨大反作用力、强烈的振动与冲击。以往,传统掘进机的结构设计难以充分适应如此复杂的工况,致使关键部件频繁出现变形、断裂等故障,严重拖慢施工进度,还大幅缩短设备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掘进机运行时,大功率的驱动、液压等系统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散热设计存在缺陷,关键零部件就会因温度过高,导致材料性能下滑、润滑效果变差,最终引发设备故障,影响施工的连续性。 对于岩石掘进机这样的大型施工设备而言,可靠性就是生命线。一旦在施工期间出现故障,不仅维修成本高昂,还会导致整个工程陷入停滞,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长距离、深埋的隧道施工中,设备的稳定运行更是保障施工安全、保护人员生命的关键。 在这台掘进机的研发过程中,CAE仿真分析,尤其是有限元分析技术,成为攻克难题的“秘密武器”。在结构仿真环节,工程师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掘进机的刀盘、护盾、支撑结构等核心部件进行精准模拟,细致计算出不同工况下各部件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经过反复优化结构设计,合理调整部件的厚度、形状,精心挑选材料,掘进机得以在承受极端载荷时仍保持结构稳固,极大增强了设备的耐用性。 热仿真技术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热分析工具,研发团队模拟设备运行时各部件的温度场分布,深入探究热量的产生、传递和散发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冷却系统进行优化,科学布置散热通道和散热片,成功降低了关键部件的工作温度,确保设备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下性能稳定可靠。 多学科仿真技术的协同运用,让掘进机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在结构强度与热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最佳平衡,全面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性能与可靠性。“福和号”的成功下线,是科技创新驱动基建装备升级的生动例证,也为未来更多复杂隧道工程的顺利推进,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在大型基建设备自主研发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够更好地保障国内重大工程建设的高效与安全;更彰显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厚技术底蕴与创新实力,为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增添了强劲底气,有望引领行业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大步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