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自燃频发!CAE分析告诉你地铁场景下如何安全使用

2025-08-19


近日,充电宝在地铁内自燃事件频发,引起广泛关注。8月15日中午,南京地铁1号线新街口站,一名乘客携带的充电宝突然自燃冒烟。事发突然,车厢内瞬间弥漫着紧张气氛,所幸一名乘客反应迅速,拿起随身携带的可乐,及时浇灭了火苗。南京地铁官方迅速回应,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置完毕,排除安全隐患,列车也很快恢复正常运营。


然而仅仅一天后的8月16日上午10点32分,杭州地铁1号线往萧山国际机场方向列车上,又发生一起充电宝自燃事件。市民黄先生亲历此次事件,他回忆道:“大约10点半,我在最后第二节车厢,快到打铁关站时,隔壁最后一节车厢突然有人叫喊,紧接着烟和烧焦味就传了过来 。”杭港地铁发布通报称,列车司机接到乘客通过紧急通话装置反馈后,车上乘客立即使用灭火器处置。随后列车在打铁关站清客退出服务,车站工作人员也用瓶装消防专用水进行处理,现场未发现明火,未对乘客造成安全影响,10点48分,地铁1号线发车间隔恢复正常。


据自称当事人的金女士透露,当时充电宝突然自燃,黑烟从包中喷出,整个人都懵了。她表示充电宝用了1年,是大品牌且有3C认证 ,着火后身旁乘客迅速用灭火器灭火。金女士包内还有证件、相机等物品,此次事件造成了约2000余元的经济损失,她表示将联系品牌进行维权。


这两起事件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各类公共交通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近期,多个头部品牌充电宝厂家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对多批次产品实施召回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的3C认证。自8月15日开始,国家对充电宝实施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3C认证实施规则),但新规实施首日就发生南京地铁充电宝自燃事件,不得不让人对充电宝安全问题重视起来。


事件发生后,不少市民对地铁充电宝安全管理提出疑问。现代快报记者分别咨询杭州地铁和南京地铁,杭州地铁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乘客可正常携带充电宝进站、使用 ,暂无对3C认证的要求,若政策有更改会提前通知;南京地铁客服则称,携带充电宝进站需正常过安检机,是否会仔细检查要看车站具体安检流程 ,暂时也未接到无3C标志不能进站的通知。


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充电宝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有质量保障、符合3C认证的产品;日常使用中,若发现充电宝有破损、鼓包、漏液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同时,在高温天气或乘坐公共交通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充电宝充电 ,降低安全风险。接连发生的地铁充电宝自燃事件为公共安全敲响警钟,相关部门和企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和宣传,提升公众安全意识,避免类似危险事件再次发生。


从CAE分析(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及热仿真分析的角度来看,充电宝自燃的核心源于锂电池内部的热失控,通过仿真技术可直观呈现这一过程:在热仿真模型中,当充电宝电芯因过充、短路或高温环境(如地铁车厢夏季密闭高温)导致温度升至60℃以上时,电芯内部隔膜开始融化,正负极材料接触引发短路,此时仿真数据会显示局部温度在1 - 2秒内飙升至150℃;随着反应加剧,电解液分解产生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模型中“产气压力”参数急剧上升,当压力超过外壳耐受极限(通常约0.5MPa),便会出现外壳破裂、气体泄漏;若此时温度达到电解液燃点(约200℃),则会触发燃烧,仿真动画中可见“火焰扩散”与“高温区域蔓延”,且热量会以每秒100℃的速率向周边传导,这也解释了为何地铁等密闭空间中,充电宝自燃会迅速引发浓烟和安全威胁。


基于仿真分析结果,用户可针对性预防:避免将充电宝置于40℃以上环境(如暴晒后的车内、贴身背包),热仿真显示该温度下电芯老化速度会加快3倍;充电时若发现外壳温度超过50℃(可通过红外测温或手感判断),应立即断电,此时模型中“热失控风险概率”已超过70%;拒绝使用电芯外露、外壳破损的产品,仿真数据表明此类情况会使短路引发自燃的概率提升至正常产品的10倍以上。通过理解热仿真揭示的风险规律,能帮助用户更科学地规避充电宝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0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 电话
  • 留言
  • 信息
  • 首页
  • www.yorshi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