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制造业PMI下降,连续四月收缩,经济复苏需破局
2025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指数连续四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以下,意味着制造业活动持续收缩。
采购经理指数是国际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预测和预警作用。它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涵盖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其中制造业PMI由新订单指数(权数30%)、生产指数(权数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10%)这五个扩散指数加权计算而成。当PMI高于50%,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经济收缩。
此次7月数据中,生产指数为50.5%,虽仍高于临界点,但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延续扩张,但扩张速度放缓。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清晰显示出制造业市场需求在进一步放缓。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不过仍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9.5%,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但依旧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当前制造业市场需求端动力不足,新订单指数下降,外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动力趋弱,多国制造业PMI持续处于50%以下,外需不振制约我国制造业出口;内需层面,居民消费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这些都对制造业产业链产生冲击,抑制了制造业的扩张。在生产端,受需求不足影响,企业即便生产活动还在扩张,但步伐已放缓,后续若需求持续低迷,企业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受挫,产能利用率也可能降低。而且由于需求不旺,企业对原材料采购也会更为谨慎,7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虽然制造业整体处于收缩区间,但也有积极的一面,装备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反映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新动能增长较为稳定。不过,整体来看,当前制造业面临困境,后续巩固经济运行态势仍需要政策进一步支持,如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政府投资刺激市场需求等,助力制造业早日重回扩张区间,推动经济稳健复苏。
传统制造业在当前困境下,可借鉴装备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通过强化数字化转型破局。在高端智能装备领域,仿真分析与有限元分析的应用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例如某机器人企业研发精密机械臂时,通过结构仿真分析模拟不同负载下的形变与应力分布,提前优化关节结构,使产品故障率降低40%;某新能源设备厂商借助热仿真分析,精准计算电机运行时的温度场分布,优化散热设计,让设备连续运行稳定性提升30%;某智能机床企业则通过流体仿真分析冷却系统的液体流动状态,大幅降低了加工过程中的热变形误差,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自建完整的仿真分析团队成本高、周期长,而选择CAE仿真分析外包服务,可快速借助专业团队的技术能力,在产品设计初期完成结构、热、流体等多维度仿真优化。这不仅能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更能让产品在性能、安全与可靠性上实现突破,从而提升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在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期,借助外包服务“轻资产”推进数字化升级,正成为企业降本增效、抢占市场先机的新选择,为行业注入复苏活力与发展新机会。
推荐
-
-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