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C标识充电宝也不能登机” 登上热搜,民航局新规引热议
近日,“有3C标识充电宝也不能登机”的话题登上百度热搜,引发广大网友关注与讨论。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此规定一出,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经历,现场图片显示,成筐的旅客充电宝在机场被拦下 ,新规实施首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的“充电宝自弃筐”内就装满了旅客自弃的充电宝。部分旅客因未关注通知,携带无3C标识或被召回批次的充电宝被拒登机。也有旅客提前获知消息,更换了合规充电宝。
近年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机上起火冒烟事件频发。究其根源,主要是充电宝内部锂电池出现热失控现象。当锂电池内部短路、过充、高温等情况发生时,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加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量且无法及时散发,温度急剧升高,进而引发起火甚至爆炸,严重威胁航空安全。
在技术层面,热仿真分析成为保障充电宝散热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工程师通过热仿真软件,构建充电宝的三维数字模型,模拟其在不同使用工况(如高温环境、持续大电流放电、长时间充电等)下的热传递过程。借助热仿真,能够直观呈现充电宝内部温度分布情况,精准定位散热薄弱点,比如电池组与电路板连接处、外壳散热孔布局不合理的区域等。通过优化充电宝的结构设计,如增加散热片、改进导热材料、调整电池排列方式等,提升其热设计表现,降低各种工况下热失控事故发生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宝的安全隐患不仅存在于航空场景中,在日常生活的家里、办公室等场所同样不容忽视。居家使用时,不少人习惯将充电宝整夜充电,或者将充电宝放在柔软的被褥、沙发上充电,这些行为都可能阻碍热量散发,增加热失控风险;在办公室,多个大功率设备同时使用充电宝充电,导致充电宝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除了3C标识相关要求,充电宝登机还需符合容量规定: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瓦时Watt - hour)的充电宝,无需航空公司批准即可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的,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方可携带,且每名旅客不得携带超过两个;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以及未标明额定能量同时也未能通过标注的其他参数计算得出额定能量的充电宝 ,并且充电宝严禁托运,只能手提或随身携带。此外,即便充电宝带有3C标识且符合登机要求,在飞行过程中也不得使用,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需始终保持关闭状态。飞机客舱属于增压环境,起降过程中客舱压力会从起飞前的1个大气压降到巡航时的约0.6个大气压,降落时再慢慢增加到1个大气压,在这种环境下使用充电宝,容易导致发热,增加自燃概率。
面对新规与潜在的安全隐患,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充电宝时,要认准3C认证标识,不购买“三无”产品;在日常使用中,避免边充电边使用、长时间过充等危险行为,同时尽量将充电宝放置在通风良好、远离易燃物的地方。各大机场也加强了对旅客随身携带充电宝的查验,并为旅客自弃、暂存充电宝提供便利。此外,机场还对航站楼内旅客充电设施进行加装、维护,以满足旅客充电需求。
推荐
-
-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