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天津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开幕 仿真分析成制造业破局关键
9 月 26 日,“2025 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 在天津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场持续三天、以 “精益数智化驱动新型工业化,共创新质生产力” 为主题的行业盛会,汇聚了全国千余名制造企业代表、科研专家与数字化服务商。现场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展演与闭门研讨,深入剖析精益管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路径,其中有限元分析(FEA)、CAE 仿真分析作为产品研发数字化的核心工具,凭借对研发效率的颠覆性提升,成为全场热议的焦点,更揭示出一个关键现实:在当前制造业 “毫秒级” 竞争格局下,产品研发若脱离数字化仿真分析,将直接丧失市场竞争活力。
开幕式上,国务院国资委原秘书长彭华岗的观点直指行业痛点:“新质生产力培育需以精益思想与数字技术为双轮,而有限元分析、CAE 仿真分析正是连接两者的核心纽带。传统研发依赖物理试错,单一部件测试成本可达数万元,且仅能验证表面性能,无法捕捉内部应力分布、结构形变等关键数据,这种模式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已难以为继。” 爱波瑞技术研究院院长朱钜镔进一步补充:“数字时代的精益,本质是用数据消除浪费,而仿真分析恰好实现了‘事前优化’—— 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预判问题、优化方案,这与精益‘持续改善’的内核高度契合,二者结合才能构建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壁垒。”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随后发布的报告,用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截至 2025 年 2 月,我国超 230 家卓越级、1200 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中,90% 以上实现精益与数字协同,而应用有限元分析、CAE 仿真的企业,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 35%,研发成本降低 40%;反观未引入仿真技术的企业,新产品上市周期比同行长 40%,市场占有率增速低 25 个百分点,“无仿真不研发” 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技术创新分论坛,多位专家以实际案例拆解有限元分析、CAE 仿真分析对制造业产品数字化的积极作用,这些案例覆盖重型机械、汽车、航空等关键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仿真技术对研发逻辑的重塑。某重型机械企业曾为优化变速箱壳体结构 —— 这一直接影响设备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的核心部件,累计制作 12 组物理样机,耗时 2 个月、投入超 80 万元,却始终无法解决高强度工况下的壳体开裂问题;而通过 ANSYS 软件建立 1:1 数字模型后,工程师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极端负载下的应力传递路径、温度场分布,甚至精准捕捉到壳体薄弱区域的微应变数据,仅 72 小时便锁定 “增加加强筋厚度 + 优化圆角半径” 的最优方案,最终物理样机减少至 2 组,研发成本降低 90%,且壳体强度较初始设计提升 40%。“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研发逻辑的革命。”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专家强调,传统 “试错迭代” 模式下,企业往往在产品成型后才发现问题,此时修改模具、调整工艺的成本是设计阶段的 10-20 倍;而仿真分析能在设计初期就暴露隐患,让研发从 “事后补救” 转向 “精准预测”,这种转变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某汽车底盘企业的实践更具代表性,其在开发新一代悬挂系统时,核心需求是平衡 “强韧性” 与 “轻量化”—— 既要提升弹簧疲劳寿命以满足用户对可靠性的需求,又要减轻重量以降低整车能耗。若依赖传统道路测试验证疲劳寿命,需搭建不同路况的测试场地,投入至少 500 万元设备,且完成 12 万次循环测试需 6 个月,等产品上市时,竞品早已占据市场;而通过有限元分析,工程师模拟了城市路况、山路、高速等 12 种场景下的弹簧应力变化,精准计算出不同材质配比、线圈直径对应的疲劳寿命曲线,最终将弹簧疲劳寿命从 5 万次提升至 12 万次,同时重量减轻 18%,研发周期压缩至 2 个月,上市后迅速占据细分市场 35% 的份额。人工智能与仿真分析的融合更放大了技术价值,某航空零部件企业为优化发动机叶片气动性能 —— 这一直接影响发动机推力与燃油效率的关键部件,传统 CAE 分析需 48 小时才能完成一组参数迭代,且依赖工程师经验调整;而通过 AI 算法对历史仿真数据进行学习,自动生成最优参数组合,将分析时间压缩至 16 小时,预测精度达 98.7%,远超物理测试 ±5% 的误差范围,最终叶片气动效率提升 3%,每年为航空公司节省燃油成本超 2000 万元。
与此同时,“T 型架构” 落地与数据安全 “三朵云” 方案(边缘云保障核心工艺数据本地化处理、企业云承担通用管理系统运维、生态云实现上下游协同共享),为仿真分析等数据密集型技术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已有 2 万个工业虚拟专网支撑 “三朵云” 运行,97% 地级行政区实现企业专网覆盖,这意味着即便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云端获取高质量的仿真算力支持,打破了过去 “只有大企业才能用得起仿真技术” 的壁垒。
大会 “精益数字化成果展” 上,多领域案例直观呈现了仿真分析与精益管理融合的转型成效,从汽车制造到家电生产,仿真技术正成为企业解决实际痛点、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在构建 5G 全链路制造体系的同时,于研发环节深度引入 CAE 仿真:在车身设计阶段,通过模拟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等 6 种工况下的能量吸收路径,优化车架焊点布局与材料分布,不仅使车身抗扭刚度提升 25%,满足最新安全标准,还减少 12% 的焊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配合精益流程调度的 1800 余台智能机器人,工厂柔性定制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 3 倍,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其某款新能源车型凭借仿真优化的车身结构,上市首月销量突破 2 万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某家电企业的突破同样值得关注,其长期受冰箱 “关门异响” 问题困扰 —— 这一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导致产品不良率高达 8%,客户投诉量居高不下。起初企业尝试通过调整密封条材质、增加缓冲垫等物理方式改进,历经 5 轮试产仍未解决;而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门铰链开关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工程师发现异响源于铰链轴与衬套的间隙过大,在关门瞬间产生振动共鸣,随后调整铰链材质硬度与安装角度,将间隙控制在 0.05mm 以内,最终产品不良率骤降至 0.3%,客户满意度提升 22%,相关改进方案还申请了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即便是古井贡酒、长虹美菱等传统企业,在推进精益数字化转型时,也将仿真思维融入流程优化 —— 古井贡酒 “1510” 5G 工厂用数据可视化实现灌装全流程质量管控,通过模拟不同灌装速度下的酒液飞溅量,优化灌装阀参数,使灌装精度提升至 ±1ml;长虹美菱 “菱云” 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调度,模拟不同订单量下的生产排程,减少设备闲置时间,而这些实践的底层逻辑,与仿真分析 “用数据驱动决策” 的核心思路高度一致,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消除浪费、提升效率。
针对中小企业 “仿真技术门槛高、投入大” 的痛点,大会发布的解决方案手册提出 “仿真服务外包”“云仿真平台订阅” 等轻量化路径,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低成本享受仿真技术红利。某五金配件企业主要生产建筑用连接件,过去开发新产品时,需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强度测试,单次测试费用超 2 万元,研发周期长达 3 个月;而通过租用云端 CAE 服务,企业无需自建算力中心,仅花费 5000 元就完成了连接件在不同载荷下的强度分析,快速锁定最优结构设计,研发周期缩短至 1 个月,新产品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2024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45%。
这一模式正推动中小企业加速拥抱数字化,数据显示,目前全国 87% 的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已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覆盖,其中 45% 引入仿真分析工具;而那些仍依赖传统研发模式的企业,不仅面临产品迭代慢、成本高的问题,更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某机械配件厂商专注于生产农业机械齿轮,因未应用仿真技术,新产品研发需制作 5-8 组物理样机,测试周期长达 4 个月,比同行多 2 个月,2024 年市场份额同比下降 18%,订单量锐减导致生产线利用率不足 50%,最终被迫缩减 2 条生产线,裁撤 30% 的研发人员,这一案例成为大会现场 “脱离仿真则丧失活力” 的鲜活警示,不少中小企业代表表示 “看完这个案例,更坚定了引入仿真技术的决心”。
9 月 28 日大会闭幕环节,《2025 精益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正式发布,明确将 “强化有限元分析、CAE 仿真等核心工具应用” 列为三大发展方向之一,并提出具体落地路径:建立跨行业仿真数据标准,推动汽车、装备、电子等领域 “仿真模型库” 共享,比如将汽车底盘通用部件的仿真模型模板开放给配套企业,降低企业建模难度;开发 “精益 + 仿真” 一体化平台,将仿真分析嵌入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检测全流程,实现 “数据驱动的持续改善”,例如在工艺优化阶段,通过仿真预测不同工艺参数下的产品合格率,自动推荐最优工艺方案;构建产业链级协同仿真生态,通过生态云让龙头企业向配套企业开放仿真模型模板与算力资源,带动产业链整体研发水平提升,比如某汽车集团向 10 余家零部件供应商开放车身碰撞仿真模型,使供应商新产品适配周期缩短 50%。
天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制造业重镇,天津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推进 “精益数字化示范园区” 建设,计划三年内培育 50 家标杆企业,其中重点支持 20 家打造 “仿真驱动型研发体系”,为每家企业提供最高 500 万元的专项补贴,用于仿真软件采购、人才培训等;同时建设区域性云仿真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算力资源与技术人才,为千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仿真技术支持,包括模型搭建、数据分析、方案优化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制造业从 “规模优势” 向 “创新优势” 跨越,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位参会企业代表在闭幕环节表示,本次大会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有限元分析、CAE 仿真分析已不是 “可选技术”,而是 “生存必需”,未来将加快推进仿真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深度融合,避免在市场竞争中掉队。正如一位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所说:“过去我们觉得仿真技术太贵、太复杂,现在才明白,不投入仿真技术,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 失去的是市场机会,是企业的未来。”
0
0评论
推荐
-
-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