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攻克屏幕涂层量产难题 相关技术将应用于iPhone 17 Pro系列
据科技媒体MacRumors报道,苹果公司已解决屏幕抗刮抗反射涂层的量产技术问题。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该涂层将按计划率先应用于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机型,为用户带来屏幕耐用性与视觉体验的双重升级。
此前,苹果曾计划为iPhone 17 Pro系列配备该类型涂层,但在量产阶段遭遇技术挑战。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涂层与屏幕玻璃基底的附着稳定性不足,在高低温循环测试中出现局部剥落现象;二是生产效率难以匹配规模化需求,单块屏幕的涂层处理流程耗时较长。经过与供应链企业的联合攻关,通过优化涂层材料配方与生产工艺参数,目前相关问题已得到解决,生产线良率达到量产标准。
当下许多行业产品在技术研发过程中,CAE仿真分析与有限元分析等工程技术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从技术细节来看,针对抗反射性能优化,研发团队运用光学仿真分析工具,构建了包含空气、涂层、玻璃三层结构的光学模型,模拟不同波长可见光在界面的反射与折射规律。通过测试不同涂层厚度(5μm-20μm)、折射率(1.4-1.6)参数组合下的反射率数据,最终确定了能将全光谱平均反射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方案,为涂层光学参数设计提供了量化依据。
在抗刮性能提升方面,有限元分析技术被用于模拟日常使用场景中的接触力学行为。研发团队建立了硬物(如钥匙、砂砾)与屏幕表面接触的力学模型,通过仿真不同接触力度(2N-5N)、接触角度(0°-30°)下的应力分布,定位涂层结构中的应力集中区域。基于仿真结果,技术人员调整了涂层的硬度与弹性模量配比,在保持表面硬度的同时提升韧性,减少硬物刮擦时的裂纹产生,从而增强抗刮能力。
此外,在生产工艺优化阶段,热仿真分析技术也发挥了作用。通过模拟涂层固化过程中温度场的分布与变化,分析不同固化温度(80℃-150℃)、保温时间对涂层分子交联度的影响,帮助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既保证了涂层性能稳定性,又缩短了单块屏幕的处理时间,为量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仿真分析技术已成为验证产品可靠性、提高设计效率的重要手段。以屏幕技术为例,除了抗刮抗反射涂层,在屏幕结构强度设计中,有限元分析可模拟跌落、挤压等场景下的应力分布,提前发现边框、玻璃盖板等部件的薄弱环节,减少实体样机测试的次数与成本;在屏幕显示模组研发中,热仿真分析能模拟长时间高亮度显示时的温度分布,优化散热路径,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的显示异常或寿命衰减。
对于整机设计而言,CAE仿真技术可实现多维度性能的同步优化。例如,在机身结构设计中,通过有限元分析平衡重量与强度,在保证抗摔性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在电池续航优化中,通过电-热耦合仿真分析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功耗分布,为软硬件功耗控制提供数据支持。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在研发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降低后期修改成本,还能缩短产品从设计到量产的周期,让新技术更快落地到消费端。
按照苹果既往的产品发布周期,iPhone 17系列预计于2025年9月发布,此次屏幕涂层技术的实际表现,有待产品上市后市场的进一步检验。而从行业视角来看,仿真分析技术在手机研发中的深度应用,正推动消费电子产业向更精准、高效的设计模式转型。
推荐
-
-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